懶人也能日更?我用這套「Notion+Blotato」自動化工作流搞定多平台發文│收費模版

內容目錄 隱藏

你也討厭一直重複貼文嗎?

作為一個又懶又討厭麻煩的人,

當我決定要開始經營自媒體同時是關於 AI 工具的時候,

第一件在我腦海中出現的就是 — 社交媒體多平台自動發佈。

就算你是一個超級熱愛用社文媒體的人,

明明同一個內容卻要發幾個甚至十幾個平台不覺得很麻煩又浪費時候嗎?

我心想如果能設計一個流程,

能直接抓取我平常記錄在 Notion 的文章或筆記,

然後每個小時自動幫我發到各種不同的平台上,

這也太爽了吧。

然後我竟然真的做出來了,

不得不配服我自己,

我這一輩子最努力的事情就是讓自己可以更懶。

廢話不多說,

以下我直接分享這套工作流的運作邏輯,

還有附上模版並且快速設定屬於你的工作流。

這套自動化工作流到底值不值得用?

缺點:需要額外付費使用第三方平台

  • 我是利用 Blotato 第 3 方平台幫我處理各大社交平台的 API
  • 月費是 $29 USD

優點:省下處理 API 的麻煩與維運風險

  • 有第 3 方幫你處理 API,你不用每天擔心工作流跑不動

個人實測心得:讓我從「懶得發文」進化到「自動發文」?

每天當我產生想法的時候,

我會立刻記錄在 Notion 裡,

等到晚上的時候,

我會把一些想法變成文章,

寫完後把 Status 改為 Scheduled 及設定為 Article,

之後就不理它了,

它會每個小時,一篇一篇的上傳。

老實說我也在觀察自己有沒有真的需要付費使用這套工作流,

我是一個沒什麼動力用社交媒體的人,

有時間我寧願拿來多學幾個 AI,

不過經營自媒體對於我現在想做的事業又很重要,

我也的確有很多廢話想講,

在 Notion 裡排了 50 幾個題目,

我都還沒發過幾個,

希望這一套工作流能讓我多點動力吧,

哈哈哈!

自動化流程怎麼跑?

第 1 點 – 每小時自動從 Notion 擷取排程內容

  • 我預設是每 1 個小時去 Notion 指定的頁面抓取 Status 欄位為 Scheduled 的資料
  • 上傳完畢後 Status 欄位會變為 Published
  • 你可以直接複製我的 Notion 頁面
  • 下方附上頁面連結
  • 按右上角 Duplicate 就可以複製到你的 Notion

📌 小提醒

  • 欄位的名稱不要改,大小寫都要一樣。
延伸閱讀:  n8n 打造專屬全 AI 自動發文帳號:完整教學與 n8n 模版實作指南│付費模版

第 2 點 – 自動辨識並分類不同內容型態

  • 直身影片指派為 Short Video
  • 橫影片或圖片指派為 Media
  • 純文字指派為 Article
  • 除純文字以外都需要附上影片或圖片的連結

第 3 點 – 智慧分流發送至各社群平台

  • 例如圖片我不會發送到 Instagram,我直接把節點關閉就好
  • 又例如直影片想要發送到 Threads,把 Threads 的節點打開就好

模版下載+快速設定教學

作為懶人長老,

我會直接告訴你如何快速設定你的工作流,

只要去以下網址取得模版以後,

再往下看我的快速設定教學,

就能立馬多了一個幫你安排發文的機器人了。

訂閱電子報,掌握工作流更新與新功能教學

模版更新、操作技巧,我都會在這裡第一時間分享

我估計有一些模版在將來會進行一些小修小補,或小升級,

我都會在電子報中告訴你我的一些小更新,看你要不要跟進。

申請 Notion Integration 並設定憑證

Step 1 – 建立 Notion Integration 並取得 API 金鑰

  • 進入 Notion Integrations
  • 按下 New Integration
  • 名稱:自行決定
  • Workplace:Notion 帳號 ← 一開始我給你的 Notion 頁面必須放到這個帳號裡
  • 先把 Internal Integration Secret 的 key 記下來

Step 2 – 在工作流程中新增 Notion 憑證

  • 打開 Notion 節點
  • Credential to connect with → Create New Credential
  • 把剛剛 Internal Integration Secret 的 Key 貼上

Step 3 – 設定 Notion 資料庫條件(Status = Scheduled)

  • Database : From listContent 這個 Content 就是一開始我給你的 Notion 頁面
  • Filter → Build Manually
  • Property Name or ID → Status
  • Condition → Equals
  • Status Name or ID → Scheduled

申請 Blotato 帳號並串接社群平台

Step 1 – 註冊並登入 Blotato 平台

Step 2 – 連結你的社群平台帳號

  • 在 Setting 裡連結你需要的社交平台

Step 3 – 取得社群平台的帳號 ID

  • 下一步我們會用到這些 ID
  • Facebook Page 的 ID 在圖中的點 2

設定 Blotato 各平台帳號 ID

Step 1 – 貼上社群平台帳號 ID(不使用可留空)

  • 打開 Set Blotato IDs 節點
  • 把你剛剛取得的 Account ID 貼上去 “這裡貼上你的 Account ID
  • 沒需要的社交媒體留空白就好
  • 我這邊給你我的格式作為參考
  • 我的 pinterestbluesky 都是空白的
{
  "instagram": "2479",
  "youtube": "1513",
  "tiktok": "3003",
  "facebook": "2318",
  "facebook_page_id": "483699938168866",
  "threads": "731",
  "twitter": "1694",
  "linkedin": "1816",
  "pinterest": " ",
  "pinterest_board_id": " ",
  "bluesky": " ",
}

Step 2 – 將帳號設定套用到其他節點(Set Blotato IDs1/IDs2)

  • Set Blotato IDs 的內容複製下來
  • 打開 Set Blotato IDs1 並貼上
  • 打開 Set Blotato IDs2 並貼上

更新 Blotato API Key,確保授權連線順利執行

Step 1 – 在 Upload Media to Blotato 節點更換 API 金鑰

  • 打開 Upload Media to Blotato 節點
  • Header Parameters → Value : 換成你在 Blotato 後台的 API Key

📌 API Key 千萬千萬不要公開給別人

Step 2 – 將新 API Key 套用至所有相關節點(含社群平台節點)

  • 打開 Upload Media to Blotato1 把 API Key 換上你的
  • 每個社交媒體節點也需要把 API Key 換上
延伸閱讀:  n8n 自動化工具介紹:開源、低代碼的工作流程革命

Step 3 – 測試與啟動整個工作流程

  • 點擊 Test Workflow 進行測試
  • 確認流程無誤後,右上角將 Inactive 切換為 Active,正式啟用工作流!

進階設定與常見彈性調整

補充 1 – 調整 Notion 抓取頻率(預設每小時一次)

  • 打開 Schedule Trigger
  • Trigger Interval:可以給你改成其他單位
  • Hours Between Triggers:就是單位的數量
  • Trigger at Minute:分鐘
  • 例如你想改成 10 分鐘就抓 1 次
  • Trigger Interval:改成 Minutes
  • Hours Between Triggers:改成 10

補充 2 – 更換影片上傳連結來源

  • 記得 Google Drive 裡的檔案要打開分享
  • 如果你是用 Google Drive 以外的連結需要更改以下地方
  • 右鍵 Get Final Output ID → Deactivate
  • 打開 Upload Media to Blotato
  • 把 Body Parameters → Value:更改為 {{ $('Notion').item.json.property_final_output }}
  • 如果出現錯誤的話可以跟以下影片步驟
  • 把到 Notion 裡的 property_final_output 拉過去
  • 其他相同節點也是一樣

補充 3 – 改成每次批次抓取多筆資料

  • 打開 Notion 節點
  • Limit : 1 = 是一筆一筆抓
  • 如果 Limit : 改為 10 = 每次執行會抓 10 筆為 Scheduled 的資料

補充 4 – 社群平台節點預設關閉,需手動啟用

  • 右鍵按 Activate 把你需要的打開

常見問題與協助方式

希望你一切順利,但萬一你遇到任何問題的話,歡迎你來 Discord 找我,

甚至你可能直接在裡面就找到答案,因為我會把所有其他人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補充在 Discord 上,

我懂你,作為 I 人的我也很少發問,更少加入社群,能夠自己找到答案的話絕對不會問人。

Discord 討論